编前:碳达峰、“双碳”目标的提出,让汽车行业的多元化发展迎来更大挑战。汽车行业如何更好完成“双碳”目标并在挑战中寻求新发展机遇,是当前行业关心的重点。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汽研”)在面向汽车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做出了一系列思考和探索,不仅为汽车行业完成“双碳”目标出谋划策,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还在自身业务发展中,率先推进低碳绿色健康发展,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消费者绿色出行提供支撑。在日前《中国汽车报》社社长辛宁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开国的对话中,双方就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双碳”目标强力驱动汽车人坚定前行
辛宁:大变革时代对汽车产业的冲击非常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汽车的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进入能源多样化阶段;二是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演变。同时,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要求下,汽车行业还面临艰巨的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任务,汽车行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重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中国汽研这样的第三方机构发挥重要作用。
李开国:的确!在工业4.0、能源革命等多重因素驱动下,汽车行业正发生急剧变革,尤其是“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汽车行业施加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
从宏观层面而言,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双碳”压力更大,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平均时间是65~70年,而我国的目标是30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这是宏观背景,也是既定事实。
从汽车层面而言,汽车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实现“双碳”目标,汽车行业责无旁贷。有数据表明,2005年中国就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总碳排放量第一大国,目前中国年碳排放量占全球30%以上。同时,中国化石能源消耗占比达到15%。其中,以汽车为主的道路交通碳排放占比达到10%左右,据此保守测算,2020年我国汽车碳排放量至少在6亿吨以上,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就目标节点而言,事实上汽车行业对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助力“双碳”目标达成早已形成共识。在《节能与技术路线图2.0》中,汽车行业提出力争在2028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比我国整体碳达峰计划时间提前两年,这既是汽车行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国际责任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意味着汽车行业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从实现路径而言,在30年时间内汽车行业完全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双碳”目标并不现实。因为汽车体系庞大、关联甚广,产业迭代周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必须和消费引导、经济运行、社会管理等多方因素结合起来,全面引入“碳发展”概念,多方协同推进,才可能稳步实现“双碳”目标。
从技术层面而言,汽车行业实现“双碳”目标需在三大方向深度发力。首先,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应继续加强节能技术升级优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设定的5L/100km到3.2L/100km的行业平均油耗目标要坚定推进,不断挖掘动力总成、混合动力、电子电气、轻量化、低摩擦等细分领域的节能潜力;其次,继续推进电动化并提升能源绿色化水平,必须大力提升水电、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从源头端降低碳排放量,因此需要汽车与能源体系紧密结合、高效联动;第三,要加强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从制造端到应用端,从应用端到回收端,汽车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均需共同努力,各自实现低碳发展。只有三大方向深度发力,才可能推进汽车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汽车行业有序达成“双碳”目标。
总体而言,“双碳”目标下,无论面临多大压力,全体汽车同仁都必须瞄准目标、坚定信心、携手并进!
未来,中国汽研将继续深耕安全、绿色、体验三大主线
辛宁:这些年汽车行业一直在推进绿色发展,在低碳发展中扮演领军者的角色,承当领军者的责任,但2028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也确实有很大压力。实现汽车行业碳达峰的目标,需要企业、行业一起努力。围绕低碳发展,中国汽研有怎样的规划?
李开国:中国汽研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和中国汽车行业的一份子,在“双碳”目标下不可能置身事外,必须服务大势、服务大局。在汽车行业的低碳绿色转型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作用,我们其实做了长时间的思考。
总体来讲,我们必须高度配合国家战略,及时做出调整,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做好自身加减法,有所为、有所不为。经过思考,我们认为未来中国汽研必须聚焦安全、绿色、体验三大主线,持续深耕、迎接转型。
安全主线,从“狭义安全”向“广义安全”拓展。在国家“双碳”目标下,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汽车安全已从狭义的机械安全向广义的多重安全拓展,不仅有被动安全,还有主动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安全等。为顺应安全定义变化,中国汽研将在持续帮助行业提升机械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测评、优化等技术服务,助力行业提升信息化安全水平。
绿色主线,中国汽研将在技术方向直接助力产业节能降碳。在技术方向上,中国汽车节能技术已发展了40余年,“双碳”目标下,我们必须更关注二氧化碳或者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汽研必须做好自身技术能力提升,来匹配行业绿色发展需要。当然,我们在技术服务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比如天然气汽车,其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而中国汽研的天然气汽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行业技术发展,未来仍会进行持续的技术提升。同时,中国汽研还积极开展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阀门、减压器、循环泵等多项技术均已实现产业化,将在技术服务、工程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做好产品准备,助力氢能推广应用。
体验主线,未来将围绕汽车低碳发展创新管理工具优化消费环境。随着低碳化发展,社会管理体系也将出现变化,可能会出现新的管理业态,演化新的管理工具,如碳核算、碳交易、碳消费甚至碳税等,目前相关管理机构正在探索。作为第三方机构,中国汽研也将有力服务新的社会管理业态,在核算体系、交易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实现产出,为管理层做好研究支撑,从而不断优化低碳消费环境。
不同阶段需要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技术组合
辛宁:新能源汽车一直是汽车行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纯电动,甚至氢燃料电池汽车谁更节能的技术路线之争。此外,甲醇汽车、乙醇汽车等不同燃料汽车也在推广应用。我一直认为,多元化的能源结构和技术路线才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最佳途径。对于当前行业能源多元化发展的现象,中国汽研有怎样的看法?
李开国:关于技术路线之争,行业关注度一直很高,但我个人认为,技术路线的发展是与市场高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不能孤立看待。
首先,我们必须对技术的发展环境和需求有清醒认知。中国是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气候跨越亚热带到寒带,社会形态丰富,单一的技术路线很难满足全国各地、各类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技术路线演变的基本规律。技术路线的选择是一个慢慢演变的过程,不是突变,所谓“文为时而著”,产品应为市场而生。市场接受,技术路线就是合适的,市场不接受,技术路线要么落后、要么超前,因此技术路线的选择,要适时而定。基于这个基本认识,我个人认为,节能技术、纯电动技术、氢能技术,各种不同技术在不同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市场接受度。这里作一个判断参考,个人认为2025年以前,企业可能需要重点关注发动机节能问题;2030年前,可能是插混和重混发展的重要时期;2035年前,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的占比可能会越来越高,不同阶段不同技术路线的占比不尽相同。
第三,技术路线的选择还要与能源低碳化进程紧密关联。目前,我国高碳比例的电能占比达到68%,如果能降到25%,新能源汽车的低碳化将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要保持能源联动,不能自行孤立发展。
最后,企业选择技术路线要注意发展与效益的平衡。企业在做技术路线的选择时,要在国家“双碳”目标与产品给企业带来盈利机会两者间做好平衡,不能过于偏颇,既要与国家政策要求同步,同时还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是企业选择技术路线时必须考虑和兼顾的问题。
健康指数助力消费者健康使用第三生活空间
辛宁:时代变迁,消费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当前的汽车行业不仅要面对能源、环境的新要求,也要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在智能化时代,企业不仅要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开发,还要面对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带来的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不仅给企业带来了考验,对汽车行业的所有参与主体都是一个不小的课题。
当前,消费者对健康用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看来,中国汽车健康指数(以下简称“健康指数”)正是中国汽研践行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种体现。中国汽研推出健康指数是出于怎样的思考?未来又将有怎样的规划?
李开国:多年来中国汽研一直在思考,怎样做出更加有利老百姓的事情,健康指数正是我们在3年前推出的一个重要举措。
首先,它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新时代要求高度契合,特别是目前我国有多达4亿的驾驶员群体,而汽车已成为人民继家、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人民对车内健康水平要求正日益提升,健康指数的推出,有利于促进汽车产品健康水平提升,迎合消费需求升级。
其次,汽车作为工业产品,本身在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多种化工材料,这是旧考点。同时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之后,车内电磁辐射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新考点。
第三,对于这些新旧考点,企业和消费者均需要帮助和指导。一方面,消费者对健康的车辆有需求,如何帮助他们了解汽车是我们的追求;另一方面,国内尚缺乏健康座舱权威的评价标准,如何帮助企业提升座舱健康技术和实现更好市场推广,需要我们创新服务。基于消费者和企业的需求,我们推出健康指数,以促进汽车行业技术发展、服务百姓消费。
截至2020年底,健康指数已累计对41款车型进行了测评并发布结果,测评数据支撑多个国家、行业、团队、企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同时,为汽车产品健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消费者选车、用车提供了专业权威的参考。今年,健康指数2020版规程正式推出,我们将用更完善的测评体系更好服务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辛宁:健康座舱、健康指数的确是非常好的服务消费者和的形式,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角度评价车辆是否健康是非常大的进步,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我认为,未来,健康指数的测试评价只是最基本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大数据将发挥更大作用。可以借此将用户数据导入和链接起来,达到更高的匹配度。通过健康指数大数据的指导,汽车产品健康性能的改进甚至不需要人工操作,机器通过数据就可以完成。健康指数积累的大数据将发挥更大的商业价值,进一步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这将对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健康指数或许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将商用车、房车纳入考核范围,尤其是房车,消费者对房车的健康座舱尤其关注和重视。
李开国:目前,健康指数尚未将商用车纳入测评范围,但这的确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房车。2018年开始,我国房车市场增长明显,拖挂式房车取得了较大突破,而且房车的消费群体多为高收入消费者,他们对健康的敏感度很高。根据市场需求增加新的评价内容,也是健康指数始终坚持的原则,因此后期我们会酌情考虑将消费者关注的这类车型纳入测评范畴。
实际上,针对新需求、新技术,健康指数在过去3年间一直在不断完善自身的测评体系。2018年,主要针对车内空气质量VOC/VOI方面推出测评规程;2019年,主要针对车辆电磁辐射方面推出新的测评规程;2020年推出了车内颗粒物PM和车内致敏物风险VAR的测评规程,今年3月根据新增加的规程开展健康指数的测评工作。新增项目在完善健康指数测评内容的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汽车消费者的需求,促进了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们还特别推出“健康中国行”系列活动,普及汽车出行场景的健康知识,以及健康汽车内涵及标准,希望借此能让健康成为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共同责任与行动。
未来,健康指数将继续不遗余力在三个方面为健康中国做出更大努力:第一,五大测评维度分别与国内外各领域权威机构、组织以及专家深度合作,考虑进行实验性研究,以此来保证健康指数的所有规程公平、公正、权威、严谨;第二,通过一系列活动,包括大型交流会议、大型非盈利性公益活动、互联网平台等,让健康指数更加深入地走进消费者生活,成为消费参考的重要依据;第三,通过技术和市场配合,为政府提供专业的监管支撑,全面推动汽车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总之,围绕安全、绿色、体验三大主线,中国汽研将持续发力、不断深耕,为我国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为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免责声明:
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仅供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创作者及其公司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service@lw-expo.com)